再过几天研究生调剂系统就关闭了,这也意味着2021级研究生复试接近尾声。考上的同学个个开心,没考上的同学前途迷茫。
今年,为了我所在学院的研究生复试,我基本参加了志愿考生的研究生复试。从复试前的准备,到笔试,再到面试,再到最后的成绩,这整个过程之后,我隐约觉得有一面无形的墙为双非生升入研究生院设置了壁垒。
我校,研究生院将以额外的招生指标奖励学院录取的优质学生。不知道其他大学有没有这种政策。
所谓优质生源,就是双一流大学毕业的考生。招收的优质学生越多,学校对招生指标给予的奖励就越多,这无异于鼓励各学院变相招收更多的优质学生。
这种招生歧视以前很不爽,没想到制度化了。
我所在学院的面试环节,会有考生自我报告部分,内容包括个人简介、学习情况、专业等基本内容。在这一部分,考生难免会透露自己的本科院校。在招生指标接力棒的指引下,面试老师难免会对高素质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
另外,面试老师会特别照顾学校的学生,基本上给学校的学生打高分。如果我们学校的候选人双一流候选人的比例比较大,那些非候选人在面试中会吃很多亏。他(她)必须足够优秀,不会在面试中被冷落。
与双一流考生相比,进入面试考场的那一刻,他们已经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了。甚至可以说,在四年前高考结束的那一刻,双一流生就看上了双非学生。扔掉一大块。
学校的歧视性招生指标和奖励加候选人可以在面试时透露他们的本科院校。我校的研究生面试,变成了英雄出身的考场,而不是学生综合能力比拼的舞台。
公平公正的毕业生面试是什么样的?说一下我两年前去参加山东科技大学复试时的情况。
山西科技大学面试顺序由随机抽签决定。进入面试考场后,随机选择一个英文翻译题进行现场翻译。回答完毕后,您将随机选择一个专业课问题作为您的答案。面试老师会根据你的回答进行。对于问题和后续问题,候选人在整个过程中都没有机会透露其个人信息。
面试老师只知道你的号码研究生录取是以,只能根据候选人的现场表现和综合素质给候选人打分。
英雄不问出处!这是研究生复试的自然标准!
即使过了 2 年,我仍然对他们公平公正的重新测试印象深刻。
公平公正的复试并不能改变高校对双一流院校考生的迷信。即使面试不能透露本科院校,学校也有一百种方式可以知道。
要真正消除招生中对双非考生的歧视,有必要分析高校这样做的真正原因。
从大的宏观层面来看,双一流院校的毕业生确实比双非毕业生更容易成长为人才,但高校也不能否认所谓高学历的双非候选人的努力。概率。
在面试过程中,老师面临着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应聘者。面试是个人层面的竞争。
在个人层面,双重非候选人不一定比双重一流候选人差。
大学甚至社会都偏爱985、211毕业生,歧视双非毕业生。罪魁祸首在于高校的行政化和官僚化。用行政思维管理高校,高校分为行政层级。三六九等等。
在我国,有教育部直属大学、省属大学、市属大学。将高校划分为副部级、厅级、副厅级,按照不同的行政级别配置教育资源。级别越高,分配的教育资源越多研究生录取是以,反之亦然。 985、211学生被分配的教育和学术资源越多,培养人才的机会自然也就越大。
但是,在行政级别上人为地将高校划分为三、六、九个年级,是违反教育法的。
大学只是大小不同,高度没有区别。
如果好的大学和好的就业单位只对985、211学生开放,压倒甚至无视学历差的学生的努力,只会进一步巩固整个社会阶层,不管怎样底层是硬的,不可能上升到更好的平台。如果看不到希望,就会埋下社会崩溃的种子。
因此有必要打破高校的行政化,根据学校的规模而不是学院的行政级别来配置资源。
双一流大学建设方向和学校、学科教育资源配置方向正确。但并不彻底,甚至没有触及高校的行政级别问题。
要摆脱高校行政化,任重而道远……
注:图片与文章无关。